■經濟發展
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
優化經濟結構、提升經濟質量、做大經濟總量是陜西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任務。要把創新驅動作為主攻方向,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,大力發展實體經濟,加快轉變發展方式,實現經濟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。
■科技創新
打造更多“國之重器”
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做實成勢。抓好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和大科學裝置建設,積極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,優化構建陜西實驗室體系并爭創國家實驗室,加快建設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、分子醫學轉化中心,推進先進阿秒光源、電磁驅動聚變等設施建設,打造更多“國之重器”。組建物理、化學、生命科學等基礎學科研究中心,推進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融通創新,實施“卡脖子”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,實行“揭榜掛帥”、技術總師負責制等制度,努力多出成果、出好成果。
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,催生更多科創項目、科創產業。發揮秦創原示范牽引作用,優化高新區、經開區等園區功能,使其向創新驅動發展聚焦,推動市縣、高校、院所、企業協同聯動,探索“創新飛地”“離岸孵化”等模式,使創新成果轉化惠及更多市縣和市場主體。
■現代產業
以鏈長制為抓手
推進延鏈補鏈強鏈
構建現代產業體系。做實做強做優制造業,以鏈長制為抓手推進延鏈補鏈強鏈,加強質量、標準和品牌建設,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、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。
培育壯大高端裝備制造、新一代信息技術、新能源汽車、新材料、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,加快有色、冶金、食品、紡織等傳統產業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升級,前瞻布局生命健康、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。
推進能化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,優煤穩油擴氣增電,加強傳統能源智能綠色安全開采和清潔高效深度利用,延伸發展煤基特種燃料、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下游精深加工和終端應用產品,提高光伏、風電等新能源產業比重。
■數字經濟
推動互聯網、大數據等同各產業相互賦能
積極發展數字經濟,推動互聯網、大數據等同各產業相互賦能,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,發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、網絡安全等數字產業,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,打造共享經濟等新增長點。大力培育成長性企業,發展一批領航企業、單項冠軍企業、“專精特新”企業。
■新型城鎮化
推動西安特大城市瘦身健體
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。完善城鎮體系,推動西安特大城市瘦身健體,推進西安-咸陽國土空間、創新驅動、產業發展、基礎設施、生態環保、公共服務一體化,提升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,增強中小城市發展活力,下氣力推進縣城補短板強弱項,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。科學劃定、嚴格遵守城鎮開發邊界,強化城鎮規劃權威,合理安排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,推進產城融合發展,加強城市治理能力建設,積極破解“城市病”。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,推進城鎮老舊小區、城中村、背街小巷改造,加強城市綜合管廊、停車場建設。
■縣域經濟
力爭絕大多數縣形成1-2個百億元以上產業集群
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。堅持分類發展,引導農產品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,引導城市化地區做強縣域制造業,做大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,引導重點生態功能區發展生態產品和生態產業。推進工業集中區、現代農業園區和物流園區整合,提高縣域產業園建設和專業化運營水平,力爭絕大多數縣形成1-2個百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。完善縣域商業體系,健全農村電商和物流配送網絡。
■改革攻堅
力爭上市企業數量實現翻番
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突破,推動改革任務落地見效。積極參與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,深化土地、勞動力、資本、技術、數據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,推動“標準地+承諾制”改革走深走實,力爭上市企業數量實現翻番。
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力度,補齊開放不足短板。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,著力構建亞歐陸海貿易大通道,加快建設西安國際航空樞紐,高水平建設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,持續創建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,優化口岸綜合服務體系,構筑內陸地區效率高、成本低、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。
打造高能級開放平臺,推進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,加快綜合保稅區、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、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,加強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對外合作,抓好國際合作產業園區建設,提升絲博會、歐亞經濟論壇、楊凌農高會等展會層次。
■生態環境
守護好我國中央水塔
當好秦嶺生態衛士。健全常態化長效化保護體制機制,守護好我國中央水塔和中華民族祖脈。完善“天地一體化”、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監管體系,搞好違規問題動態排查整治,做到扭住不放、露頭就打。持續推進生態修復,嚴格落實林長制,深入實施秦嶺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,繼續推進秦嶺國家公園創建和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片區建設。
■教育民生
全面落實“雙減”政策
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加強師德師風建設,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。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,加快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,促進普通高中教育多樣化發展。推動職業教育增值賦能,促進職普融通、產教融合、校企合作。推進“雙一流”建設,加快地方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。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健康發展,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,積極發展“互聯網+”教育,健全終身學習體系。深化教育評價改革,全面落實“雙減”政策,推廣“名校+”辦學模式,積極穩妥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。
■社會保障
建立完善三孩生育養育教育配套政策
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。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,積極推進基本養老保險納入全國統籌,加快基本醫療保險、失業保險、工傷保險省級統籌,擴大生育保險覆蓋面,完善社保轉移接續和待遇調整機制。以居家養老為主要形式,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、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。建立完善三孩生育養育教育配套政策。做好退役軍人工作。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,加強社會福利體系建設,發展慈善事業,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,關愛服務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。
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
關中
以壯大先進制造業、現代農業、現代服務業,加快西安-咸陽一體化進程,做實關中平原城市群、西安都市圈為主要抓手,推動關中協同創新發展。
西安:發揮西安國家中心城市龍頭輻射帶動作用,打造全國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、高新技術產業和制造業基地。
寶雞:強化寶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排頭兵和副中心城市地位,重點發展裝備制造、新材料、食品加工等產業。
咸陽:打造咸陽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,重點發展電子信息、高端裝備制造、食品醫藥等產業。
銅川:加快銅川西部產業轉型示范城市建設,重點發展先進制造、現代建材、光電子等產業。
渭南:推進渭南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,重點發展增材制造、冶金建材、現代農業等產業。
楊凌:深化楊凌區校融合發展,做實農業科技創新、示范推廣、國際合作“國家隊”。
陜北
圍繞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,發揮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引領作用,推動陜北轉型升級發展。
延安:建好延安中國革命圣地、歷史文化名城,重點發展能源化工、果業畜牧、紅色旅游等產業。
榆林:建設榆林陜甘寧蒙晉交界最具影響力城市,重點發展綜合能源、現代煤化工、旱作節水設施農業等產業。
陜南
堅持產業生態化、生態產業化,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,推動陜南綠色循環發展。
漢中:推進漢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建設,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、生物醫藥、文化旅游等產業。
安康:建設安康漢江生態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,重點發展富硒食品、生態旅游、新型材料等產業。
商洛:打造商洛生態康養之都,重點發展休閑旅游、綠色食藥、新型材料等產業。